2011年男篮亚锦赛决赛录像回放及2011年男篮亚洲杯

前言

这可能是中国男篮历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亚锦赛决赛:王治郅在身体方面遭遇了巨大的考验,他几乎是紧咬牙关完成了职业生涯最后一次亚锦赛决赛之旅;而在第二节比赛期间,中国男篮基本处在落后的状态,这一度让评论席失去了为中国男篮欢呼的动力;甚至于在比赛还剩最后几秒时,中国男篮还可能遭到对手的“绝杀”,坐在评论席上的王仕鹏声嘶力竭地喊道:“丁(锦辉)……”

除了这些令人心有余悸的场景,我们还是会想起这场比赛之中那些振奋人心的画面:孙悦的一次次封盖、易立的振臂一扣以及易建联25分16篮板6盖帽的全面表现,终于把中国男篮再次送上了亚洲之巅!

那么,双方在场上究竟有哪些细节上的博弈呢?和以往一样,我们还是从球场的两侧进行分析。

中国队进攻vs约旦队防守

一、约旦队开场的联防策略这场比赛约旦队开场守了一个非常奇怪的联防,3-2联防——请注意,这里的奇怪之处并不在在于3-2联防本身,而是他们让阿巴斯站在3-2联防上线的中间那个位置:

当然,约旦敢于尝试这种防守策略,在本质上还是他们比较信任阿巴斯的协防意识和移动能力。但事实上,约旦在上面这个回合的防守未见得就有多成功。易建联和王治郅往靠近篮下的区域一站,朱芳雨绕着易建联跑无球,就已经开发出了底角三分球的机会(3-2联防最容易漏底角三分球)。

几个回合过后,约旦3-2联防的局限性进一步被放大。我们看下图:

易建联和王治郅本就在篮下有身高上的优势,易建联往篮下走之后,阿巴斯被迫进入篮下,后面的队友轮转稍有问题,就被朱芳雨回应了——请注意,这是朱芳雨这场投中的唯一一个三分球(具体影响后面会提到)。

二、中国男篮在上半场的难题在意识到了3-2联防的局限性之后,约旦队立刻摈弃了这种方式。于是,那届中国男篮在进攻端局限性就体现出来了,尤其是在那场比赛的上半场中。

第一、挡拆手打不出纵深。

这是当时的后卫和侧翼球员在打挡拆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刘炜会更加倾向于在中距离持球投终结挡拆进攻,孙悦打挡拆的价值可能会低于刘炜,朱芳雨的运控技术不佳,替补席上的于澍龙、张博等人在基本没有发动大量挡拆的能力。

刘炜这次挡拆还是以持球投中距离终结,这其实已经算是他打挡拆后比较接近篮下的回合了。让人遗憾的是,刘炜这一次并没有看到另一侧上提的朱芳雨:

第二、需要打大量的低位,又遇到了大量的问题。

因此,中国男篮当时依然是一支借助于低位来开发进攻机会的球队。低位的局限性在哪里?由于没有让第二个队友参与到战术中来,低位本就是一种【以我为主】的进攻方式,低位主攻的球员很难由此来大范围辐射球场。

具体到这场比赛的上半场,中国男篮打低位时还遇到了其他问题:一方面,王治郅这场还是受到了身体的影响(王仕鹏在解说过程中提到了王治郅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约旦整体的体型虽然偏小,但出色的机动性也让他们在协防易建联时更加迅速(易建联也因此赔上了一些失误);此外,中国男篮在无球习惯最好的球员可能是朱芳雨(当时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所以会出现这种画面:

第三、易建联和王治郅中有一人下场,开发进攻难度立刻上升。

而一旦易建联和王治郅之中有一个人下场休息,中国男篮在阵地战开发进攻的难度就会立刻上升。丁锦辉把回合变成了自己的单挑,但立刻赔上了一次失误(走步违例):

在首节之中,场上甚至一度出现了易建联和王治郅同时在场的情况,然后比赛的画风是这样的。张兆旭自己突破,立刻赔上了一次进攻犯规:

但从比分上看,中国男篮并没有太吃亏,原因在哪里?

三、中国男篮和对方僵持的资本第一、易建联的能力。

易建联的确在上半场遭到了对方的重点盯防,队友给予的无球支持也不够好,但他会尽可能地冲抢进攻篮板,帮助球队回收球权,从而做到以量补质。约旦当时偏小的体型,以及易建联本身更靠近篮下的打法,确实也利于易建联冲抢进攻篮板球。

中国足球甲级联赛赛程比分 中国足球甲级联赛2o17

中国男篮这场抢了16个进攻篮板球(易建联一个人抢了7个进攻篮板球),进攻篮板率达到了惊人的32.7%!

还有一个现象是,随着比赛的深入,中国男篮虽然拿不出极佳的无球习惯,但至少可以为易建联清空一侧让他打低位:

约旦后面也在愈发频繁地采用2-3联防,以此来限制易建联在合理冲撞区的发挥,但有时候体型和力量上的差距并不是策略可以强行抹平的,阿巴斯、大阿巴斯和扎加卜这几个人或多或少存在这种问题:

在某些回合里,王治郅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强行完成终结:

第二、部分球员能够完成一些定点突破。

由于最重要的射手朱芳雨三分球准星不佳,中国男篮整体的三分球命中率只有25%。

因此,球员在这种条件下适当地选择一些定点突破还是有益处的。这种方式对于球员的运控技术要求没有那么高,但球员也需要一定的体型来保证终结的效率。因此,能够完成这种任务的只能是孙悦和易立了:

第三、刘炜这场的三分球准星较好。

我们刚才提及,中国男篮这场的三分球命中率只有25%(20投5中),其中真正能够交出高效表现的只有刘炜一人。刘炜这场靠着一些半快攻和阵地战的定点接球投把握住了机会,下面这个回合就是孙悦改变阵型之后为刘炜创造的定点三分球机会:

即便如此,中国男篮还是直到最后一刻才锁定胜局。

四、关键球阶段,破2-3联防成为关键由于约旦最后阶段一直在守2-3联防,我们就不妨来看一些相应的回合。

这是王治郅低位发起的一次进攻,易立空切之后有了孙悦的那个空位,但孙悦转而传给了那场三分球准星最高的刘炜。易立在空切之后也没有后续的移动,刘炜在对方贴防下失手:

这还是低位发起的一次进攻,孙悦顶弧得球之后打向罚球线附近是正确的选择,丁锦辉给了易立一个无球掩护并提示孙悦往易立那侧转,易立立刻把握住了空位机会:

前文已经提及,朱芳雨这场的三分球准星不佳,而易立又具备一定的定点突破能力。因此,邓华德在最后时刻选择把易立放在场上,这才有了以下这幕。

丁锦辉在罚球线附近给孙悦掩护,易立定点晃开对手之后开始突破。此时,下沉之后的刘炜带走了一个协防者,篮下的易建联又卡住位置不让对方协防易立,这才有了这惊世一扣:

当然,中国男篮最后的1分还是源于易建联的罚球。无论外界的声音是如何,易建联都是这场比赛当之无愧的mvp,亦是那届比赛中无可争议的亚洲第一人。

约旦队进攻vs中国队防守

一、中国男篮的防守策略当时的条件下,中国男篮的防守对位还是较为明显的:在外线,一般孙悦会挑一个主攻能力较强的球员;在内线,王治郅会去对位一个很少参与战术的球员,易建联会去主防一个参与战术能力更强的对手。

具体到这场比赛里,孙悦会去对位约旦的规划球员怀特,易建联更有可能去对位阿巴斯,王治郅基本会去对位大阿巴斯或者扎加卜。这样做的原因在哪里?

王治郅虽然在篮下的正面护框效果一般般,但是他多往篮下站还是会尽可能地影响对方的投篮分布(减少在篮下的出手)。大阿巴斯参与战术之后选择了外拆,但他的三分球能力并不好:

易建联的机动性更加,会被要求去上线延误对方的挡拆手。这个回合里,尽管约旦队打了一个双掩护,但阿巴斯下顺之后还是没有完全摆脱易建联,底角的易立又给了一道刷卡协防:

如果王治郅扩大防区之后被对方过掉,移动性护框手易建联还可以及时回收篮下协防(其实和易建联对位的阿巴斯投篮能力也不强):

布克哪一年进nba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孙悦、朱芳雨、易立、丁锦辉和易建联在场的时候,中国男篮更加倾向于执行无限换防的策略。像这种阿巴斯在孙悦面前强行打进的回合,其实只能算是中国男篮自己运气不好。

二、约旦还是拥有一定的挡拆资源但问题的症结在于,如果对方打挡拆(或者无球掩护)时用持球投进行回应,那王治郅无法扩大防区的问题就被放大了。这个回合里,怀特绕着大阿巴斯跑了一个无球掩护,在孙悦回来之前,王治郅还是无法限制怀特的持球跳投:

怀特和阿巴斯的这次一侧挡拆打出了纵深,王治郅往篮下站至少能够堵住怀特的第一波攻势,但随后就无法封堵下大阿巴斯的空切:

在上半场的某些时段,王治郅还碰上了手感极佳的维萨姆:

也许受到了这段时间的影响,约旦主帅在下半场把维萨姆放入了首发阵容中,但很快因为他没有在进攻端起到应有的效果而做出调整。

另外,由于中国男篮自己出现了一些失误,有时候还存在退防不及时的问题,约旦队一度在上半场掌控了局势。

三、亚洲第一控卫的迷局但到了下半场,约旦队在进攻端的优势就逐渐消失了。原因在哪?

一方面,上半场维萨姆的超常发挥不容易维系;另一方面,约旦本质上还是一支靠着怀特和道格拉斯打挡拆开发进攻机会的球队——从场面上看,第三节比赛中约旦队的阵地战持球权似乎在向道格拉斯倾斜。我们不妨就来看看这名【亚洲第一控卫】在场上做了什么吧。

他打挡拆之后是有一定的突破能力,也有出色的传球技巧托底。但问题在于,他的速度一般,突破的时候更加依赖于节奏差;当对手防守资源足够好的时候,光靠传球技巧是不足以给进攻太多正面影响的。

这个回合里,道格拉斯确实给阿巴斯传了一个好球,但阿巴斯面临了易建联和孙悦两个【协防怪兽】:

道格拉斯的持球投能力也一般,这次出手之前其实已经犹豫了好久,在本质上,这种不敢投的行为就是持球投能力不足。

因此,约旦队在第三节的劣势一度来到了10分。若非约旦队在随后时间内完成了几次补篮,中国男篮很有可能在第三节就奠定胜势了:

讲到底,约旦还是要靠怀特来开发进攻机会。

四、功亏一篑的怀特尽管王治郅在第四节已经在尽可能延误怀特,还是被后者突入了篮下,篮下的易建联要兼顾身后的情况,也没有阻挡下怀特:

因此,邓华德在最后时刻干脆用丁锦辉撤下了王治郅,进一步加强防守。但怀特这个时候干脆到了无视防守者的境界。

​易建联提上,怀特直接突破易建联的防线上篮成功:

易建联这次换防怀特了,但被怀特直接用持球投回应:

但在关键球阶段,任何一方都无法承受不好的进攻选择。这次又是道格拉斯的挡拆,易建联再次上提。道格拉斯的速度不够快,同侧的孙悦又给了一道刷卡协防,易建联在篮下成功护框:

虽然约旦队抢到了进攻篮板,但他们的二次进攻再次被易建联挡住。

故事的结局是这样子——场上陷入了乱战,道格拉斯拿到球权之后突破,孙悦和丁锦辉分别予以骚扰,易建联还站在了协防位置上,道格拉斯在时间所剩无几的情况下被迫选择中距离抛投,但最终无功而返:

“赢了……中国队赢了……中国队涉险过关,我们可以去伦敦了!”于嘉老师再次为中国队【咆哮】了——和06年不同的是,王仕鹏这一次坐在了他的身边。

​背景介绍

在经历了2010年世锦赛的辉煌之后,邓华德手中的这支中国男篮终于迎来了一次大考——2011年亚锦赛。在当时的制度下,中国男篮只有夺冠,才能够直接晋级12年奥运会的正赛。考虑到奥运会附加赛的对手极强,中国男篮其实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届亚锦赛上。

但至少在大赛开始之前,主场作战的中国男篮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一方面,当时的亚洲各队开始积极引入规划球员,而中国男篮最强的对手伊朗队也依然保有实力;另一方面,中国男篮的核心阵容也开始逐渐老化,前一年世锦赛上首发五人组同时在巅峰的前景无法复制,王仕鹏因伤提前退出国家队训练营更是加大了球队夺冠的难度。

那么,中国男篮究竟是如何在逆境中最终夺冠的呢?我们不妨从那年亚锦赛的半决赛与决赛的具体场面说起,看看哪些细节是值得我们回味的。本文主要围绕着半决赛的内容,将比赛拆分成球场两侧进行分析。

中国队进攻vs韩国队防守

一、朱芳雨和王仕鹏的区别与前一年的世锦赛相比,中国男篮的核心阵容发生了一处变化:由于王仕鹏因伤没有参加比赛,朱芳雨进入了首发(这里面有一个潜在条件是:孙悦在刘炜和朱芳雨身边可以打2号位,前一年在刘炜和王仕鹏身边可以打3号位)。

尽管当时的朱芳雨相比于巅峰期有所下滑,他在国家队还是比王仕鹏档次更高的无球射手。下面这个回合里,当易建联在低位策应的时候,朱芳雨佯装要往王治郅的无球掩护一侧跑,韩国队球员还是非常忌惮朱芳雨的无球跑位,所以最终被朱芳雨用一个反跑获得了空切的机会:

但在亚洲这个级别的比赛之中,王仕鹏打持球进攻的价值还是会高于朱芳雨(王仕鹏的运控技术明显好于朱芳雨)。这是一次朱芳雨和易建联之间的同侧配合手,最终以俩人都没有开发出好的机会、朱芳雨赔上一次失误告终:

但与接下来的这个问题相比,这个问题的影响可能没有那么大。

二、韩国队不得不做出这个决定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男篮真正的进攻核心还是易建联。

足球大小球看盘杀招(足球大小盘计算公式)

为了限制易建联的发挥,韩国队必须给河升镇大量的出场时间。由于河升镇在进攻端的负面作用过大(本文后半部分会讲),他必须把防守端的作用最大化,才能够让韩国队在场上不至于太被动。

从场面上看,河升镇在防守端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被河升镇主防,易建联主攻时被迫远离篮下。

由于韩国队更倾向于用河升镇主防易建联,易建联的一些持球主攻只能演变为中距离的持球投,而不能靠近篮下。不巧的是,易建联这场的中距离跳投手感又不够好:

偶尔遇到了河升镇以外的球员,易建联终于拿到了突破攻框的机会,但河升镇在篮下的协防还是给了易建联巨大的压力:

第二、河升镇“蹲坑”,中国男篮的持球投回应不好。

除了主防易建联时表现不错,河升镇防守挡拆时执行的“蹲坑”策略也一定程度上找到了中国男篮的软肋。众所周知,回应“蹲坑”策略的最好方式是挡拆手持球跳投,而中国男篮当时最好的持球投球员王仕鹏却因伤没有参加比赛。

刘炜和孙悦的持球投准星均不如1年前的世锦赛,球队让朱芳雨去做这些相对不擅长的选择,其实也是无奈之举,但同样收效甚微:

第三、河升镇专心护框,会给中国男篮的突破造成巨大的困扰。

河升镇防守挡拆的时候会执行“蹲坑”策略,这让本就不善于突破的中国男篮挡拆手更难突入篮下,像下面这种镜头其实是少之又少的:

在更多的时候,中国男篮这种并没有打出纵深的挡拆,只会赔上一定的失误:

如果中国男篮的外线球员没有打挡拆而直接往篮下突,河升镇可以更加从容地进行护框:

上图里还有一个问题是:易建联的三分球能力还是不如王治郅,他在无球侧很难把河升镇带到三分线附近,这无疑让后者更加从容地去协防。

因此,河升镇的存在确实让中国男篮在进攻端举步维艰。中国男篮应该怎么办?

三、王治郅临危受命由于易建联低位和外线球员打挡拆均受到了限制,而当时的中国男篮又是一支非常不善于打反击的球队(外线球员运动能力不够好),球队只能寄希望于有人能够靠持球进攻来消化球权。这个球员是谁?只能是王治郅。

除去河升镇,韩国队当时球员的体型还是偏小。由于河升镇要主防易建联,他们只能用其他球员去主防王治郅。虽然河升镇会在篮下进行协防,但是王治郅的持球进攻往往是在中距离(合理冲撞区以外)终结的,因而很难被河升镇干扰到: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是:2010年的王治郅其实已经处在了巅峰的小尾巴了;到了2011年,王治郅其实是一点点在走下坡路了,体能对他的影响也愈发明显了。球队让他在进攻端高负荷运转,必然带来一个问题:低效。

事实上,王治郅这场的真实命中率连50%都不到,但他的价值在于为球队消化了大量的球权。而他在第四节命中的这个三分球,基本为中国男篮锁定胜局: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易建联身上——球队的环境决定了他必须扛起大量的球权,代价是自身的低效。当然,低效并不代表毫无建树,易建联在比赛之中还是能够命中这种中距离跳投的:

四、本侧小结也许大家已经注意到了,由于河升镇的存在以及中国男篮自身的伤病和状态因素,中国男篮在这一侧的表现并不好,球队只能寄希望于易建联和王治郅以低产高效的方式来取分。

但是,中国男篮最终还是取胜的一方,原因在哪?还是要看另一侧。

韩国队进攻vs中国队防守

一、文泰钟面临强大的防守资源我们在背景里已经提及:当时的一些亚洲球队阵中加入了一些规划球员。韩国队的规划球员,就是文泰钟。此人在场上是一名侧翼球员,韩国队需要他持球来开发进攻机会。

巧的是,当时的中国男篮正好有针对他的防守资源。孙悦当时是中国男篮的外线第一防守悍将:他有身高、臂展、横移能力和挤掩护托底,有较好的单防能力;他防守弹性又极佳,可以主防1-3号位的球员,甚至可以在某些回合里换防对方的4号位。

主防文泰钟的任务,自然落在了孙悦身上:

顺带提一句,孙悦当时的协防意识和能力也极佳。他在无球侧的时候,可以提供一定的护框能力,并拥有一定的断球能力。这个回合里,孙悦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名内线:

回到文泰钟的话题。文泰钟打挡拆开发进攻机会的时候,其实还需要面临一定的问题,这其实还是场上的对位有一定关系的。

当易建联和王治郅同时在场的时候,中国男篮会用王治郅去主防河升镇,此人做掩护人的价值很低(外拆没有射程,顺下又缺乏运动能力),易建联则会挑一个相对灵活、参与挡拆价值更大的对位球员。

这样做的奥秘在哪里?文泰钟如果找河升镇打挡拆,本就是3号位的他所能制造的错位价值不大;文泰钟如果找易建联的对位人打挡拆,易建联会去延误他,并会尽快归位,比如这样:

对于文泰钟而言,他只能在王治郅在场而易建联不在场的时候找到一些攻框的机会:

但那场比赛易建联一共只休息了7分10秒,韩国队要保证文泰钟在那段时间也全部在场是非常困难的。

二、河升镇的负面效应其实,我们在评析文泰钟的时候,已经清晰地看到了河升镇在进攻端的负面效应。

如果他不参与战术,会让中国男篮的球员更加从容的站在篮下协防。下面这个回合里,韩国队发动了两次攻势,但和河升镇对位的王治郅根本没有离开篮下,最终迫使韩国队以高难度且性价比极低的中距离持球投完成了进攻:

也许,我们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河升镇的负面作用有点严苛了,毕竟当时内线球员在进攻端的最大作用还是低位。但值得注意的是,河升镇的低位能力也非常糟糕。他动作过于缓慢,打低位的技术又显得过于粗糙,这只会让他赔上一定的失误:

在王治郅第四节命中那个三分球之后,追分心切的韩国队主帅被迫在最后几分钟换下了河升镇,但为时已晚。而在这之前,真正撑起韩国队进攻的是梁东根。

三、为什么是梁东根?第一、梁东根毕竟是控卫。

他的运控技术更好,打挡拆时制造的错位优势更大,打挡拆的价值会高于文泰钟。

第二、梁东根拥有一定的持球投能力。

由于在球场的另一侧河升镇主防易建联,在退防过程之中王治郅没有找到河升镇,所以拥有一定持球投能力的梁东根会找到针对王治郅的机会,比如这样:

第三、河升镇不在场的时候,韩国队的空间会更好。

如果中国男篮的其他球员继续优先去篮下协防,梁东根打挡拆之后就能传定点射手(哪怕是中距离定点射手):

第四、河升镇在场的时候,韩国队有时能把细节做好。

下面这个回合里,梁东根打挡拆,队友有点假掩护提前顺下的意思,易建联只能尽快回收篮下,梁东根拿到了突破的机会。同侧的队友有一个上提的动作带走了孙悦,河升镇又在篮下卡住位置不让王治郅参与协防,这才有了梁东根的这次上篮:

但问题在于,梁东根自己的主攻产量上限不高,以上这些回合又存在一些偶然因素(王治郅退防没有找到河升镇、队友假掩护、韩国队主帅不敢让河升镇多休息)。韩国队想要以此扭转乾坤,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四、本侧结语韩国队在这一侧还是受到了中国队一内一外两大防守核心的影响,河升镇的存在又让他们举步维艰,因而很难打出高效的进攻。梁东根固然高效,但这是在特定条件下打出的表现,因而很难保证产量。

韩国队再次输给中国队,在本质上还是他们难以排出一套兼顾攻防的阵容。

下期预告:2011年亚锦赛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