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21男篮打架引热议,球员脾气得管管,网友骂人太小气!

防守动作大了点,进攻球员不乐意了,嘴上不饶人,对方也不服软,推搡两下直接升级成全武行。

这种事在篮球场上不少见,但职业球员和业余球员最大的区别,就是能不能在肾上腺素飙升的时候,用理智把那股火压下去。

咱们普通球迷看球,最喜欢的就是球员真性情——乔丹的“最后一投”够狠,科比的“曼巴眼神”够冷,加内特和邓肯的垃圾话够损。

但真性情不等于失控,职业球员的“狠”是藏在技术里的,不是挥拳头。

U21这帮孩子未来是要打CBA甚至国家队的,如果连一场青年联赛的火气都收不住,以后面对国际赛场的高强度对抗怎么办?

难道也抡拳头?

那可真就成了国际笑话了。

事件发酵后,网上骂声一片。

有人喷山东队“动作脏”,有人骂辽宁队“先动手”,甚至有人把球员的个人信息扒出来,用各种难听话攻击。

这就有点过分了。

批评可以,但上升到人身攻击,甚至诅咒球员职业生涯,那就纯属没品了。

咱们换个角度想——如果是你家孩子在学校打球和人冲突了,你是希望老师家长好好教育,还是希望全网骂他“社会败类”?

年轻人犯错太正常了,关键是怎么引导他们改正。

网暴除了发泄情绪,没有任何意义。

真要较真,不如去骂裁判控场不力,或者吐槽联赛管理松散,把火撒在十几二十岁的孩子身上,算什么本事?

有球迷提议,俱乐部应该把情绪管理纳入球员考核,不过关的不能进一线队。

我觉得这提议靠谱,但执行起来得讲方法。

光靠罚款禁赛治标不治本,得从青训体系开始抓。

现在的青年队训练,大部分时间都在练体能、练战术,但心理建设这一块几乎是空白。

很多孩子从小打球,文化课都没好好上,更别说学什么情绪管理了。

可职业体育不仅是拼身体,更是拼脑子。

NBA为什么有那么多“更衣室领袖”?

就是因为他们能在球队炸锅的时候稳住局面。

CBA要想提高水平,不光得请外教教技术,还得请心理教练教怎么控制情绪。

有意思的是,很多骂球员“没素质”的网友,平时最爱看的恰恰是NBA的冲突集锦。

奥本山宫殿事件被当成“经典”,追梦格林的“踢蛋”动图全网疯传,甚至有人觉得“没冲突的比赛不够刺激”。

这种“双标”挺真实的——别人打架是热血,自己人打架是丢人。

但咱们得搞清楚,NBA那些冲突之所以能被当段子讲,是因为人家有成熟的联赛体系兜底——禁赛、罚款、舆论管控一样不落。

咱们的联赛呢?

每次出事除了罚钱,就是发个不痛不痒的声明,下次照样再犯。

如果真想杜绝这类事件,联赛管理者得拿出点真格的,别总让球员背锅。

青年队打架不是什么世界末日,但也别拿“年轻人火气旺”当借口。

职业体育的残酷就在于,你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被放大,每一次失控都可能断送前程。

这些孩子未来可能是球星,也可能是路人,但无论如何,学会控制情绪,比学会变向过人更重要。

至于咱们球迷,看球就图个乐子,该批评批评,该调侃调侃,但别当“网络判官”。

真要关心中国篮球,不如多去现场看看青年联赛,给孩子们加个油,比在键盘上骂街有意义多了。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