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剧讲述的是一位巴基斯坦裔美国律师追寻 “美国梦”的故事。
拥有纽约上东区公寓、幸福的婚姻以及成为律师行合伙人资格的阿米尔看似已获得成功。
一天,他和他的白人艺术家妻子艾米丽邀请了律师行的一位黑人同事乔里以及她的犹太裔丈夫艾萨克到家里共进晚餐。四人之间引发的讨论揭露了他们各自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渴望,文化融合议题上的分歧,以及为实现“美国梦”而自欺欺人的谎言。
工作坊
上午近3小时的工作坊中,市三女孩们与导演团队关于戏剧表演形式以及戏剧的意义展开了深度交流。
导演先带领女孩们完成生动有趣的热身游戏,之后女孩们表演了《耻》的片段,导演和演员们给出了细致、深入的指导。女孩们也与建国男中学生合作演绎了剧本片段,两所中学的同学在与导演团队的交流中迸射出思维和认识的火花。
下午的演出没有繁复的表现手法、变幻的舞台设计,没有晦涩难懂的台词,看似最普通不过的日常对话,演员们的眼神、肢体,尤其是语言所释放出的张力,揭示出生活背后的汹涌暗流,给市三女孩带来了思想上极大的冲击。
演后谈女孩们提问踊跃:“是否能通过宗教改革以有更温和的方式融入主流社会?”“个人付出沉重的代价融入主流,是否值得?”“人首先应该与自我和解还是应先与外面的世界和解?”……导演和演员坦诚地回答了每个问题,引导孩子们去理解这个故事悲剧核心在于,融入主流而迷失自我所带来的一系列痛苦,个体的自我发现与认识是避免悲剧的前提。人能与世界和解,或先寻求内心的平和…….由穆斯林与美国主流的冲突延伸到关于人存在不可避免冲突的探讨,一场以两国国情与文化为底色的,有关种族、宗教、性别与文化的深度交流,彰显出思想和理性的力量。
艺术是女校的特色,戏剧是市三的传统。今天的演出与交谈是一次校园文化盛会,是一次跨国的文化与人性的交流,是市三人对个体存在的思索,对人类矛盾的审视。
【学生感言】
今天一天的体验给我的触动很大,我也有很多思考。美方的导演和演员对戏剧表演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阐释打破了我惯常的认知。我曾经一度以为好的戏剧要能打破第四堵墙,而方式就是多跟你的观众有正面的,无论是肢体、眼神、还是语言的交流。但今天他们让我看到有些时候演员要做的只是做你自己,成为你在这个场景中会成为的人,做你在这个场景中真正会做出的反应。简而言之就是去吸引你的受众,让他们主动走进你所营造出的场景与氛围中去,而不是演员主动去贴近观众。
就这部戏本身,我其实从来都不是一个醉心政治的人,甚至我可以不过分的说我的学识与见解是非常鄙陋的。除了法国接受难民的当口,从小到大,我也从不曾考虑过有关种族与人类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今天的经历让我很受触动,让我生出一种去探索一个我从未涉足领域的好奇与勇气。
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事,我们有可能致死都不知道要怎样解决,甚至有些时候我们糊里糊涂地解决了,自己也不明白其中的意义。但我始终觉得,只要一个人在思考,他就有可能顿悟。对于在混沌状态的我,我很感激把这种思考带给我的人们,所以我不希望让这段话只出现在我的日记本里,我希望能让我感念的人们知道——他们的行动对身边的人来说是有着如何非凡的意义。
高一 宋可源
对于戏剧虚实表现形式的选择与运用方式的讨论被导演Tim先生衍生到戏剧社会功用的理解与诠释上,而此过程也增长了对本源问题“什么是戏”、“戏有什么用”的认识——在有些人眼中,戏剧带来的不仅是美的体验,其实还有对于被放大的冲突的思考。
回到剧本身,私以为其呈现的是一个文化弱势群体在大熔炉式文化现状下如何自存的问题。不晓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中高产阶级在同一张饭桌上小心翼翼地触及对方种族出生痛脚、饶有兴趣地试探政治敏感话题,并以其中所包含的冒险性为乐,这到底是民族融合的成功之处还是败笔。而Aamir的生活中除了上述人群之外就是以Emily为代表的所谓白左,爱情带来的接纳的幻觉之下Aamir最终将发现他,一个伊斯兰人(这里种族和宗教不可混为一谈)已经失去了对伊斯兰一词的定义权,又何谈理解与接纳?就整体而言,我看不见一个直接且一劳永逸的解决民族冲突的方案,而作为芸芸大众或许只能祈祷足以打破微妙平衡的冲突不要降临?如果“爱与包容”不能解决问题,至少把注意力投向使种族、观念迥异的个体组成政治共同体——国家的所在;你猜西班牙paella和美酒之下有没有足够深刻而强烈的东西使人互相联系?
高二 邵钰泓
关于《Disgraced》带给我的思考本身太多了,宗教种族文化——这些亚群体呼喊的声音很多我无法设身处地去共情吧...就说一点点我已经想通的。关于Amir这个角色我在演出时就很困惑该怎么理解他的心理,Amir后来回答我,作为演员只需要感受这种人物内心的struggle并展现它,而不需要解决这种矛盾,因为这个人物最重要的特点本身就是受困于自我迷失。他还说Amir的自我迷失是个悲剧。
我无法认同Amir的自我迷失是个悲剧,如果是的话,那这样的悲剧难道不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时时上演吗?我们每个人都被社会,媒体,家庭,教育塑造成独一无二的个体。你是你,我是我,她是她。而人类这样孤独的个体却总想着要摆脱孤独的命运,因而构建亲密关系,组成社群。我们每一个人,愿意磨平一点棱角来成为社群的组成部分,最珍贵的大概就是对彼此identity的温柔、理解、宽容以及尊重吧。即使爱,理解,宽容和尊重无法解决一切,作为和Emily一样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我愿意把这些最美好的部分保留在心。
高三 吴思雨
【教师感言】
欧美左派对伊斯兰教的宽容接纳往往基于对伊斯兰教及古兰经充满善意的误解、或曰“重新解读”。毕竟,基督徒通过对本教经典的重新解读冲破了比伊斯兰教更强的禁锢进而走向文明。然而,他们怎么说都行,至少在穆斯林内部,不存在这种善意误读的可能性。“问题不在伊斯兰,问题在你”——问题真的就在伊斯兰。在温柔善良且占据道德高地的文艺界,这种误读当然是主流,阿米尔的怒吼仿佛是酒后疯话,实际上是酒后的真言。
阿米尔是温和派穆斯林么?心里却住着一个激进的野兽。曾有人白左用冰山理论解释伊斯兰,露在海面上的激进派其实是少部分,大部分穆斯林其实是温和派,只是一直低调地藏在海面下。然而,仔细看看冰山,底下的部分支撑着、支持着海面上的部分,上面的如果碎了,由于浮力,下面的会浮上来。阿米尔爆发了继而陷入困境后,阿贝又成了侯赛因,戴上了小白帽。
黑人的角色很有意思,终于仿佛在那个社会中立足了且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可听到“黑鬼”这个词就立刻炸了。经过了奥巴马的八年,他们听到这个词可以理所当然地炸了,然而这真的是他们的胜利吗?就算是,这位黑人女性是不是想以自己的例子来告诉阿米尔,继续努力,总能融入的么?
问题就是那么大,欧美的社会就是这么被撕裂着,戏剧把问题暴露出来,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总有办法解决吗?大概吧。又或者,如阿米尔所说,这就是输赢问题。当伦敦市长告诉民众,要把恐怖袭击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能做何感想?——对了,他是个穆斯林。
——管骏捷
来自那么多不同地方的人,聚集在一起讨论人存在的问题,这非常难得。这部戏让观众得以观照社会看似平波万里下的暗流涌动,和共生共存外表下一个个孤独的灵魂。对于我们来说,建立清醒意识尤为重要。置身于复杂的社会关系里,在各种自己和他人的互动中,我们需逐渐摸清自身作为历史的、社会的“存在(being)”的边界,而这样的边界意识,让我们在面对激烈的矛盾和冲突时,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不至于落入迷惘。
借助戏剧的教育,说到底,就是借助情境,在艺术的“实验场”中,让人从无意识到有认识。
——杨黎兰
文字撰稿 / 宋可源(学生:高一1班)、杨黎兰
图片摄影 / 苗勇胜
(感谢杨黎兰老师提供工作坊配图)
微信编辑 / 苗勇胜
内容审核 / 教育剧场教研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